首页 > 资讯中心 > 书画杂谈 > 书画欣赏 > 详情

资讯中心

思想的绘画——宋元绘画中的写实与再现

书画欣赏 发布于:2020-12-18
1608247959_476_afile.jpg

【宋】李成 寒林平野图

宋元山水画艺术,无疑是达到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顶峰期。其所形成的构图方法、透视法则、笔墨技法、审美意趣,都达到规范化、程式化的标准,成为后世的典范。

北宋山水画所形成的高峰局面,与北宋哲学和思想中对“格物致知”理念的重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重理、务实、尚法的思想使得他们对山水画的表现也要究其根本,即要细致观察、精确研究,直到探究到事物最本真的核心,甚至以期达到认知的极限。所以,绘画表现中就要如实、客观、真实地再现所看到的自然中的山水、花鸟、人物,这就使得北宋山水画、花鸟画出现了极端写实的风格。

因为对真实、客观地再现自然山水、花鸟的需求,对理性、理法探索的精神,所以在山水画理论中出现了科学地再现自然环境远近、空间、纵深的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构图法则。这是有别于西方文艺复兴后发展起来的焦点透视法,是独属于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散点透视法,完善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念。

北宋山水画的主要表现程式和审美理念,与五代山水画一脉相承。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合称五代四大家,是唐代向宋代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开创的山水画客观再现自然的“全景山水”构图形式,对山水画基本笔墨表现技法“皴擦点染”的熟练使用,都对宋代山水画风格、程式的产生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在北宋承续五代山水画风格并进一步发展的是李成、范宽和米芾、米友仁父子。

对北方山水的表现,多以写实手法,精工细琢,强调一枝一叶的精细、准确。这也与北方干燥的气候有直接关系,所以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山石树木,多枝枝杈明,甚至干枯萎缩,这恰恰为写实表现技法提供了天然的可供发挥的空间。

山水画的代表是五代的荆浩、关仝,宋代的李成、范宽。四人均致力于表现北方山水,在构图上,荆浩、关仝、范宽一脉相承,以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充满整个画面,创作出一种“纪念碑式”的雄伟壮观的山水画样式,且这种全景式构图,囊括高远、深远、平远“三远”,使人如身临其境,在画面中可居可游、可行可望,是一种对真山真水的细致观察与研究后的艺术升华。

同时,这种给人以扑面而来的强大气势的山水画,亦是家国情怀的图像显现。五代分裂割据的历史背景,使得这一时期创作出的充满画面的全景式山水图画,是否在隐晦地表达对国家安定统一的渴望,亦是否是在混乱割据的时代,所描绘出的自我栖息、隐居的理想场景?而北宋继续沿用这种构图形式,则创作心理恰恰相反,在经历割据分裂后,国家终于完成了统一,政治、经济、文化开始欣欣向荣,这时创作出崇山峻岭、顶天立地、岿然不动的山水图画,是对国家政权稳定的颂扬。

所以,这种构图表现形式,就变成了民族心理的精神象征符号,它是战乱不稳时,人们逃避现实的理想中的“桃花源”;又是统一稳定时,人们悠闲徜徉的现实中的平凡地,因此又被称为“纪念碑式”的山水。

李成虽师法荆浩、关仝,但能独树旗帜,开辟出独具个人风貌的山水样式,代表作品有《寒林平野图》《读碑窠石图》。他着力于表现荒寒平远的自然山水景象,以丰富的层次和虚旷的空间而使画面极具萧寒之义,所创造的山石皴法“卷云皴”更使画面具有韵律感,所以他的作品风格被后世称为“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李成这种“近视如千里之远”的构图方法,主要突出“三远”透视法中的“平远”,一改范宽“远望不离坐外”的高远、深远、平远“三远”兼备的构图方法,这似乎是李成传达出的一种有意识的哲学思考。北宋“格物致知”理论在引导我们一味地从深度上探究客观事物的本源时,是否也应该更关注事物在广度上的价值。所以,他在绘画作品中,强调“平远”的构图方法,使我们的视线在自然而然中跨越千里之远,不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李成带给我们的视觉审美体验,似乎已经将人对自然表现的第一个阶段所形成的审美建构向前推出了半步。虽然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第二阶段,但是这半步的跨越,足以带来颠覆性的意义。

这是受理性思潮影响下的北宋山水画所发展出的两种面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审美概念。全景式、顶天立地的山水图式,是一种渴望稳定和颂扬稳定的心理图式的反映,这是一种孤芳自赏式的审美呈现,我的存在就是为了回溯、为了纪念;而李成“近视如千里之远”的山水图式,是一种邀请式的心理反映,这是一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式的审美呈现,我的存在是为了走进、为了发现。虽然两者都对物像采取真实、准确的写实再现表现技法,但是审美心理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所以,宋朝绘画又被称为“思想的绘画”。


宋代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所开创的鼎盛局面,与宋代官方对艺术的鼎力扶持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对绘画的喜爱,使得宋代山水、花鸟画艺术出现了极度繁盛的局面。翰林图画院是宋代的官方绘画机构,依托官方的力量而召集起诸多民间画工,以皇室的审美趣味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出现了较为典型的代表皇家富贵艳丽、工细纤巧审美趣味的花鸟画作品。代表画家是五代的黄荃、北宋的崔白和宋徽宗赵佶。

黄荃以宫廷中的珍禽名花为表现对象,极尽写实之能事,以极细的线条勾勒,敷以柔丽的色彩,将珍禽鸟兽的表情、形态、羽毛等都刻画得精细入微,如观实物,不仅将皇家富丽奢华的要求传达得淋漓尽致,而且极注重写生,将动物、植物的结构、比例甚至翎羽的丝滑、枝叶的脉络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是五代宫廷审美趣味的表现,也是一脉相承为宋代宫廷审美趣味的追求。

北宋最有代表性的宫廷艺术家,非皇帝赵佶莫属,他不但创立官方的绘画机构,以国家之力组织绘画创作,而且本人亦具有极高的绘画天赋和创作能力,《瑞鹤图》《腊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是他的代表作品。他以细腻柔丽的笔触、金碧艳丽的设色,营造出富丽堂皇、奢靡尊贵的画面效果。这是北宋宫廷绘画巅峰期的主要审美特色。

崔白虽然是宫廷艺术家,但是却一反黄荃、黄居寀父子的富贵艳丽审美趣味,专以表现野情野趣的败荷残柳、野禽凫雁为主。《双喜图》《寒雀图》不仅表现出秋冬季节自然中的萧肃、冷清气候特征,而且动物的动态、神情自然无雕琢,野趣、自然的审美取向取代了雕琢、刻意的宫廷审美,为其后写意花鸟画审美的建构开辟了道路。

对物象极尽写实能力所传达出的美,是一种具象的美、一种理性的美、一种有序的美,它裹挟了生命的神采和万物的灵动,给人以饱满的视觉感受和清醒的精神体验。这种经由释道哲学和理学加以过滤和沉淀的审美情感,使人在对自然物像研磨提炼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个人情感意绪体贴入微的辨察,对人生况味谨慎细腻的品味,这是五代、北宋艺术表现中所特有的审美感知。

(本文摘自《如何是好》,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