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展览 > 艺术展讯 > 详情

资讯中心

“水木湛清华”展献礼清华110周年校庆

艺术展讯 发布于:2021-04-26

清 袁耀 秋山行旅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4月20日,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展览“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并在部分私人藏家的支持下,汇聚90余件古代精品绘画参展,为校庆献礼。

“水木湛清华”,典出东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不仅道出“清华”之所得名,也是对本次展览主题的诗意揭示。“水木湛清华”可以视为这一时期人们“自然观”转变的分水岭,标志着古人的视野从宏大的自然之思,转向了具体切近的自然之美,将哲理的“自然”演化于人生之中。

本次展览共分为“澄怀观道”“心师造化”“林泉高致”“闲情偶寄”“托物寄兴”“唱和有应”“与古为徒”七个单元,展示了此前未公开展示的李公麟、苏轼名下和其他宋元画作,以及沈周、文征明、仇英、董其昌、陈洪绶、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名家画作。展厅中,传宋代苏轼《偃松图》以水墨法绘一巨松,画幅卷首嶙峋巨石竹丛中向卷末端生出,蜷曲若龙,气势淋漓。传宋代李公麟《兰亭修禊图》中,人物造型准确,线条精绝,将东晋王羲之兰亭修禊和观鹅二事绘于一卷,引来众人观看。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展览总策划杜鹏飞表示,“清华”作为大学之名,不仅是对美好自然的描述,更具有深刻的人文色彩。做人要以“清华”的品格为追求,要有风清气正的君子之风,育人要不断培养兼具学识和品格的人才,春华秋实。

中国古人历来视绘事为“画道”,技进乎道——判断画品的标准亦不在于技巧本身,而在于是否合于“自然”。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山水以形媚道”,王微认为绘画的目的在于:“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唐时张璪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念,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是主观心源与客观万物契合的产物,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地。

千百年来,历代画家一直在对“自然”作出新的诠释,他们寄兴于花鸟虫鱼、山石竹木,他们在对宇宙万物的观照中,循“自然”以“体道”,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实现人生的艺术化。正是出于对“自然”的诉求,时至今日,当我们与这些古老的图画相逢,在它们面前凝视、沉思,仍然能感受到它们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艺术家们的创造力。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