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书画杂谈 > 书画养生 > 详情

资讯中心

书画圈的近代伉俪,卢沉先生谈周思聪的荷花世界

书画养生 发布于:2020-04-22

      李可染先生曾说,造就一个大艺术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天才、勤奋、修养、长寿。对照周思聪,第四条够不上,“天才、勤奋、修养”这三条都够格。她五十七岁就英年早逝,短暂的一生,却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思聪生于1939年,1985年之后,类风湿病情日益加重,四肢关节严重变形,手不能握,她逐渐由画人物转向画荷花。思聪画荷,没有明显的师承,也没有速写的积累,完全凭想象画。她早期的荷花,形象具体,比较写实,用色多,后来趋向于单纯,以墨为主,越画越虚。

  1992年,我们应邀住到北京西郊京丰宾馆画画。这里地处城郊,环境幽静,生活起居有人照顾,思聪难得有这样好的创作条件,非常高兴,在完成宾馆任务的同时,顺便准备去新加坡展出她的画。这期间,思聪每天服两片激素,还时有病痛困扰,但精神很好,全身心地埋头创作,惊人的多产。三个月的时间,她笔不能握,用僵直的中指、食指夹着毛笔画了一百多幅,除少量山水、人物外,大部分是荷花、荷塘。这是思聪一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也是最后一个创作高峰。

  这个高峰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春天,直到脚部出现溃疡,她不得不离开画案。

  思聪喜欢荷花,过去断断续续画过一些,但像这样集中、大量地画荷,前所未有,她的许多好画也产生在这一阶段,如1993年批抨家提名展上展出的荷花系列、四扇屏《自在水云乡》等。她用自己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技巧—用矾水做纸,墨与丙烯、广告黑混合使用,利用它们不同的渗透力,配合干笔皴擦产生微妙的肌理变化,创造了独特的似梦如幻、朦胧多变的画风。这是思聪向往的清净世界。

  这批荷花是思聪一生中最好的抒情作品,也是她自身的写照。她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艰辛、烦恼化作一片纯净清幽的笔墨。面对这些作品,你无法按常规去欣赏。创作这些画,曾给思聪带来创造的快感和欣慰,但是我们欣赏这些水汪汪、墨色斑斑、影影绰绰的画,会感到一种莫明的苦涩与悲凉。

  晚年的思聪深受顽疾折磨之苦,因长期服用激素,脚部出现溃疡,但她仍坚持作画,直到用双拐走路,足不出户。身体稍好时她还整理旧画稿,自制贺年片寄送亲友。1996年1月,去世前一周,她用手指夹着毛笔,画了最后一张作品《李可染先生像》。

  思聪长期为疾病所困,是什么力量使得她在重病缠身时仍笔耕不辍? 我认为,这种能战胜一切病痛、阻力的强大力量,来自她的心灵深处,来自她的爱心,来自她对画画发自肺腑的热爱。“我最爱水墨画。变幻无穷的黑白常令我沉醉”;“我爱静谧的大自然,我爱平凡的人”;“从孩童时起,我只钟情于画画,没想到会干别的,今生如愿以偿了,若真有来世,我仍会这样选择。”

  正是这种深情的爱,支撑着思聪度过艰辛、痛苦、充满创造活力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