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资讯 > 综合新闻 > 详情

资讯中心

虎年话虎 蜀人画虎

综合新闻 发布于:2022-02-22
作者:唐林来源:锦观新闻

2022年,农历壬寅虎年。虎为百兽之王,凶猛彪悍,行踪诡诈,虎虎生威,是历代中国画家笔下的一个主题之一,那么,在古代蜀人的笔下,虎是什么面貌呢?四川最早的虎图是在什么年代?它们是些什么形象?四川历代画家画虎出名的有哪些?他们笔下的老虎有什么时代特点?

画像砖 白虎祥瑞

四川境内最早虎的艺术形象出现于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时间在商至西周期间。不过,三星堆出土的是虎形器和嵌绿松石虎形饰,金沙遗址出土的是石虎,它们均属于雕塑,而非绘画。从出土文物来看,古代蜀人画虎最早的图像出现于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上。

四川画像砖发现数量在全国最多,主要集中于成都平原,表现题材多达50余种,其中一些砖石上就有“虎”的形象出现,如德阳市中江县柏林坡1号墓“升仙图”人身后浮雕的白虎,成都郫都区新胜乡东汉墓石棺“龙虎图”,雅安著名的王晖石棺上“青龙白虎图”,达州渠县王家坪无铭阙的西南角高浮雕“双虎嬉戏图”等。其中较典型者有以下三例:一是成都“简阳画像石棺”,石棺画像内容丰富,每个画像旁边基本上均有石刻题记,计有15处,30字,其中石棺右侧一动物旁就有榜书“白虎”二字。二是达州市渠县沈府君阙西阙内侧的“白虎衔壁”,白虎隆嘴短耳,四足三爪,尾长而刚健,口亦紧咬绶带,跃跃欲试,给人以动感。三是成都大邑出土的三国蜀汉画像砖“车骑升仙”,画面用线条勾勒,画像砖上部一骑吏策马飞奔,一执戟侍从急步前行,后一马驾一有盖轺车,车上有主人和驾车人。画像砖的下部一昂首翘尾飞奔的白虎,白虎头上长角,肩部长翼,四肢腿部长有仙羽。车前有一颗光芒四射的星星,表明白虎是在天空中飞行。

四川汉代画像砖石,除作为建筑物的阙之外,均出土于墓室之中,所以它们大多是白虎瑞祥图。白虎是四神之一,有保卫墓室主人、驱鬼辟邪的作用。南朝沈约《宋书符瑞志》说:“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唐代欧阳询、裴矩等奉唐高祖李渊之命编纂的《艺文类聚》,引《瑞应图》曰:“白虎者,仁而不害。王者不暴虐,思及竹苇则见。”又引《孝经援神契》:“德至鸟兽,白虎见。”这种特殊的白虎,又名驺虞,又称之为“驺吾”。

汉代蜀地的虎均为蜀地无名民间工匠所制作,虽然这些画像没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但他们留下的这些图像却是真正的国宝。据四川博物院李钢研究员介绍,四川汉代画像砖、石,均属珍贵文物,一些品相好的石像砖,甚至是一级文物。

石恪画虎 萌态可掬

由于战乱等原因,魏晋南北朝隋唐期间,蜀地几乎没有虎图的记载。唐末至五代,由于文化昌盛,绘画随之发展,蜀地画虎名作多了起来。最知名的记载是:五代眉州彭山(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人、著名画家孙知微画《龙虎图》寺观壁画,他所绘的“龙虎君”成为后来绘画者之范本。其他记载还有:五代蜀人杜措绘《地藏菩萨及太子舍身畏饿虎图》,北宋蜀郡人童仁益在蜀郡天庆观前画《龙虎君》二堵等。遗憾的是,这些画只存于文献之中,早已不存。硕果仅存的只有传为石恪的《二祖调心图》中的第二图“丰干骑虎图”。

石恪是成都郫县(今成都郫都区)人,他的画开启了减笔人物画和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被称为中国减笔画之父。“丰干骑虎图”描绘的是唐代高僧丰干悟禅之景。丰干,生卒年不详,亦作“封干”,唐代天台山国清寺厨僧,和六祖慧能干过同样的差事——舂米。这位奇僧白天工作,晚上唱歌。他与寒山(相传唐代贞观年间的高僧)、拾得(国清寺和尚)两人是好朋友。此画中的丰干禅师伏于老虎背上,而虎却温驯如猫,与禅师一道酣然,周围空白,浑然物我两忘。与人物一样,老虎湿墨淡染,再加粗笔浓墨草勾,运笔流疾,笔墨纵逸苍劲,墨色浓淡有致,苍润多变,线条又粗又破又宽。这幅图最富趣味的是,丰干禅师的形貌神态与虎竟如此相像。这虎竟让人分不出究竟是虎还是大猫。如此,人似虎,虎似猫,人、虎、猫无二无别。此图虽然绘于千年前,表现的是以虎为衬,显现高僧修深功高,法力无边的主题,在今天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意义。此画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录于《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中国绘画》等书籍。

牧溪虎图 威风凛凛

石恪的“丰干骑虎图”,虎的形象仅占画面的一小部,其主题偏重佛教中的“调心”。而传为南宋蜀人牧溪所绘的《虎图》则是留传至今、蜀人所绘的、单独以虎为主角的最早一幅画。

僧人牧溪(1207年—1291年),又称法常、牧谿,俗姓李,蜀人,师从四川梓潼人无准师范禅师。作为一位全能画家,人物、山水、畜禽、花鸟皆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奇异人物。他的“禅画”传入日本后开启了日本“禅画”的历史,被奉为日本“禅画”的祖师、“画道大恩人”和“水墨画之大宗师”。牧溪的作品国内无存,多在海外,以日本最多,其中被日本奉为国宝的有5件、列入“重要文化财”的有10件。

牧溪的《虎图》似有四幅,分别藏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美术馆、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日本德川美术馆和京都大德寺。

日本京都市大德寺所藏的牧溪《虎图》,绢本,水墨,纵147.8厘米,横94厘米,自识“虎啸而风烈,咸淳己巳,牧溪”,钤一印。根据落款,该画作于1269年,描绘写实,用笔粗健奔放,不作精雕细刻,与虎的凛凛威风十分般配。老虎雄踞山岗,侧首返视,背景的山草在强劲的风势中瑟瑟作响,甚至连虎背的毛也被吹得上翘。尤其是虎的眼眶睁得特别大,瞳仁则只作一点,滴溜溜地转动,无论从上、下、左、右哪一个角度观看,它都直瞪瞪地紧紧盯着你。

需要说明的是,有学者认为牧溪的一些作品,包括以上介绍的《虎图》,虽然在日本及西方美术史界评价颇高,但不一定是牧溪的真迹。不管怎样,牧溪的《虎图》是仅存的宋人画虎之作。

张善孖画虎 家国情怀

元明时期,由于战争、内乱等原因,四川本土几乎完全没有出现画家,能够称得上画家的只有屈指可数几位流落于东南、江南的四川籍外省人士,如元代陈汝秩、陈汝言、陈继、陈宽、李容瑾、王立中等,明代徐贲、杨基、王汝玉等。但即使将他们计算在内,也没有一幅虎图。清末民初,随着“湖广填四川”,四川本土产生了一些画家,不过留下的虎图几近于无,仅有四川西昌人马骀的《猛虎出山》区区几幅。乱世皆悲伤,文化也不例外,绘画更不例外。蜀人画虎的真正繁盛起始于现代,其中四川内江人张善孖贡献最大。

张善孖(1882年——1940年)名泽,又字善之,号虎痴,四川内江人。他是绘画大师张大千之兄(二哥)。曾于日本专修绘画,曾任上海美专教授。擅绘走兽、山水、花卉,尤擅画虎,以“虎痴”著称中外艺坛。张善孖与其弟张大千,有中国画坛“蜀中二雄”之称。张大千一生画过各种题材的画,但他从不画虎,就是他认为二哥张善孖虎画已达巅峰,当然这也有避讳之意。

张善孖曾为美国总统罗斯福和“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画过《雄虎图》和《飞虎图》。《飞虎图》构思奇特,两只带翅膀的老虎勇猛敏捷,飞翔于晴朗天空。画面底部,则为纽约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十分壮观。1940年,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四处募捐的张善孖得知陈纳德在美国组建志愿航空队援华抗日,遂赠予《飞虎图》。目前该画收藏于四川建川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他虎图代表作还有《怒吼吧,中国》《十二金钗图》《中国怒吼了》《勇猛精进》《虎啸生风》等。

《怒吼吧,中国》(又名《猛虎扑日图》)创作于1937年12月湖北宜昌。张善孖目睹日军狂轰滥炸,将愤恨付诸笔端。该画纵二丈,横一丈二,以大写意的笔法绘有28只斑斓猛虎,右上角28猛虎如瀑布般奔腾跳跃,扑向左下角代表日寇的西沉落日。画左角下题:“雄大王风,一致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张善孖的画笔没有着眼于老虎的细节,却传神体现出了浩然气势,代表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此图风靡一时,被印制成宣传画送往各地,极大鼓舞了前线、敌后的抗日将士。此后,张善孖画虎的作品常题写有“中国怒吼”几个大字。《十二金钗图》则是借用《西厢记》中艳语而创作的讽世图,以12幅形态各异的老虎图,讽刺猛于虎的苛政却总以温柔的面目出现,其寓意深刻、韵味无穷,堪称画史上的大胆创造。他总共创作了5套《十二金钗图》。

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王平研究员说,张善孖画虎,“既反映时代,关怀现实,又塑造了国家民族的形象,体现了画家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是画家民族国家意识和绘画创作现代意识彻底觉醒的深刻表现,更是画家抗战美术创作的高峰。”

今天,蜀人画虎者甚多,不过与全国一样,虎的形象在今天画家笔下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和现代画家笔下的白虎、禅虎、雄虎、飞虎、怒虎,已经变成了今天画家笔下的“迎春瑞虎”“运财瑞虎”“送福灵虎”“呈祥福虎”等吉祥图像。虎的图像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迁。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美术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