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资讯 > 综合新闻 > 详情

资讯中心

面对年轻人画展 要参与,更要担当

综合新闻 发布于:2022-03-07

作者:潘风全来源:美术报


在艺术圈里,不乏一些才华横溢且辛勤耕耘的实践者:如评论家和画家这些群体,一者是对所关注或投射的领域及兴趣点,笔耕不辍,化为文字载体如著书立论,好与同行交流;再者是画家,对题材上的构图、笔墨及色彩的布局表现,静思默想,内心始终念着:把一幅得意之作送去参展,好让社会接受,并展示自身的创作实力。

或许个别人,以为文章是写给自己读的,作品是画给自己看的,至多在意气相投的同道小范围交流,开心而已,不必太在乎外界各种看法。

但是从相关渠道或大数据看出,大多数艺术家还是希望自己的专业能力,很快得到业界的肯定支持。这里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有趣的问题:倘若艺术家本人文章、作品“束之高阁”,不愿作社会交流,不能有序传播,就无法构成常态为专业学术机构关注,进而扩大社会知名度。所以,当那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这样告诫年轻人:“要多参加活动,因为它与提升个人知名度有关,只有作品才是验证实力的唯一利器”,说的是大实话。

靠实力说话?指的是画家具否“拳头产品”,能够拿得出手的精品力作?有些人举一生之力,手上竟有千万件画作,包括把日常习作,或者不按画的尺寸大小累加起来的数量。像大师毕加索一生风格不断,但万张之中能被欣赏接受的或许有千幅左右,这还是参照西方人口味挑选的(百里挑一,其余可忽略不计)。大师尚且如此,更何况诸多平常普通的画家?有时几十张画作中,为人称道就几件,所以那些已留青史的绘画经典,必有过人之处。总之,能达到相当水准的画作,必是群众普遍拍手叫好,行家们格外点头。任何人在这过程中都懂得:不到最后决不言弃,只要还有一丝希望。

决定一件艺术作品的品质、高低,说到底还是创作者、艺术家、画者这些人,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人的精力与艺术才华问题,有时,画家光是创作情绪不稳定,起伏徘徊不定就会对画面造成不可预见的负面性影响,尤其当绘画感模糊,状态不佳时,弄出一堆废画是常有的事。有道是不坐上十年冷板凳,休想一举成名天下闻。

因此,那些想在业界迅速站稳脚跟的年轻画家,以他(她)们微弱之躯闯荡江湖,着实让人钦佩,所有想法都是真实的。

从年轻画家这一群体中不难看出,年年艺考生队伍的浩浩荡荡,看似对应了这一行业的美好前景,但若是手上没几把刷子,纵使江湖清澈,也难如愿以偿。抱着一种无惧于前方关隘险阻,也要闯一闯的坚强决心和勇气的年轻画家,经一番拼搏有些人终于脱颖而出,在未来的艺术领域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目标。

然而人们看到,由官方艺术机构操办的各种规格的全国性画展,就如同是为年轻人准备的一场艺术盛宴。以年均数计,大大超越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十年间的画展总和,尽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透过其背后,是大张旗鼓推出画展,有序地给参赛者创造更多机会。这里有年轻画者投入到各种画展去展示个人艺术才华的诉求,也有官方机构挖掘艺术人才的长远计划,尤其在国家发展正处于全新阶段,所有呈现日新月异的时代精神以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得有更多年轻画家参与其中。

当涉及到评选,里头微妙的利益链便无法绕开,由评委们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一票开始,在面对其身边门生作品和来自各地陌生面孔不沾亲带故的作品时,能否做到铁面无私,无利己心?是董家班、王家班、张家班、李家班,内行人一眼便知。值得警示的是,如何做到评选中尽量公平、透明,有人提出可以让一些已退休、在业内享有声望、且葆有一份清名的资深艺术家进入,并在评选时没收通讯设备,破除名利捆绑,回归艺术初心,这不啻为一剂良药,起码能尽可能杜绝评选中的弊端。

眼前的青年画家这一庞大绘画群体,已成为这个时代文艺创作舞台上一支不容小觑的生力军,也包括近年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新文艺群体。不仅是隔个几年为年轻画家群体量身打造的画展无数,像陆续到来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和“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等这些盛大的专业活动,就是给无数年轻画家提供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大量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含括了绘画和多媒体各个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学历层次,其中不乏持有“优绩股”的佼佼者,他们心中渴求的是自身作品能在比赛中胜出,获得参展入会资格,不仅一部分专业院校的青年画家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部分工作岗位尚未稳定的画家,也是鼓足了劲向前冲,他们急需在画展中亮相,让社会普遍关注到作为个人的创作面貌和艺术追求。因此,为青年画家量身打造的各种画展,一是,在严峻的生存状态下持续关注他们,在竞争机制中脱颖而出;二是,从掌握的技巧具备的功夫去要求,倘若没有良好的专业平台,所有个人的努力都将徒劳无益。踌躇之下,特别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各种场合中出现。

当然,年轻画家在参展的同时,也不时体验到成功的欣喜和失利的低落,人生甘苦冷暖自知。

从诸多大师的艺术经历中,可资借鉴无数。像自称“废画三千”的李可染,和言必称要撕毁那些不入流劣作的吴冠中,欲使“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从这些掷地有声的言词中,是严肃的创作精神伴随个人一生,即精益求精,以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自己,可见有造诣的艺术家永远拒绝平庸,在否定之否定中树立高度,经由他们构筑的艺术殿堂,无不让后来者顶礼膜拜,从而使集国粹与精英之艺术的中国画这一文脉得以一代代延续下来,启迪后人,不断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今天年轻一代艺术家同样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担当,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潘风全(厦门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