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资讯 > 综合新闻 > 详情

资讯中心

让文物活起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聚焦“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

综合新闻 发布于:2023-06-20
作者:俞越来源:美术报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今年的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场城市活动在成都举行。全国各地的文化盛宴也精彩开席。

活动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致辞表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将文物考古及博物馆发展成果融入国民教育、融入美好生活、融入城乡发展;推进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表示,四川将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四川力量。开幕式上公布了“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服务美好生活”等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遇见德安·探索千年记忆》宣传片等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第五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揭幕“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开幕式上还设有“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题分享演讲,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四位嘉宾代表,上台讲述文物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当天下午,“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论坛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陆进,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云出席论坛,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主持论坛。

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及文博单位代表,四川省、成都市党委政府负责人及有关部门代表,四川大学等高校师生代表等200余人参加论坛。

除此之外,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围绕活动主题组织开展7200余项精彩纷呈的文物展览展示和惠民活动。

宝贝几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隶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同时建立。1985年12月12日,中国加入这个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三类。至2023年6月,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处,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意大利的5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与澳大利亚并列,均为4项),同时世界自然遗产14项也位居第一。

全国不可移动文物76.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据国家文物局官方披露的信息,截至目前,全国备案博物馆增至6565家,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每年举办3万多个线下展览、23万多场教育活动,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怎么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200多部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颁布施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被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十年来,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万余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有效实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启动实施,良渚、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

目前,我国已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0座、中国传统村落6819个;我国拥有56项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二位;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的项目增加至43个,持续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修改文物保护法列入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北京、河北、山西等十省份出台文物相关地方性法规,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一系列政策规划密集出台,各地区各部门联动合作日益频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全社会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强大合力逐渐形成。让文物保护利用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可以更好铭记过去、启迪将来。

如何利用?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才能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如何让这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保护、利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出品的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在国家博物馆剧场上演。舞台剧聚焦传统文物“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将汉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让静谧了两千多年的击鼓说唱陶俑在国博舞台“活”起来。

《七夕奇妙游》、《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一系列时空对话、今古穿越、场景代入的晚会,让曾经一度淹没在各大卫视的河南卫视火出了圈。

近些年来,《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登场了敦煌》等文博综艺类节目、三星堆重大考古文化发掘全程直播和良渚文化报道持续在年轻人群体中走红,“跨界”和“出圈”已经成为新文化报道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传播媒介、传播理念和传播生态的全方位变革,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升华,使得传统文化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以一种“翩若惊鸿”的方式动起来、活起来和火起来。

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敦煌博物馆的李宁联名款,游客纷纷拍照打卡的各城市地标雪糕等等,这些年来,文物不再仅以抽象的“文化”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遗址文物中,文创产品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无时无刻不存续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里,常常令人眼前一亮,愿意为之买单。

形式多样的形式,也让观众们能进一步“触摸”到、感知到文物的魅力。文保人和文物事频频“出圈”、强势“圈粉”,本身也折射出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巨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