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资讯 > 资讯预告 > 详情

资讯中心

今日直播:“河山有君,传统今朝”李家山水传承人张志恒艺术分享会

资讯预告 发布于:2023-11-04

他,是恢复高考后首批被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央美术学院录取的艺术家。

他,是上世纪90年代首批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的艺术家,能于此时期在中国美术馆办个展的艺术家还有吴冠中、黄胄、吴作人、叶浅予。

他,是上世纪80年代末首批与李可染、吴冠中、何海霞、白雪石走出国门到法国卢浮宫举办学术交流展的艺术家。

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特批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会理事。

他,是上世纪80年代担任河北画院画师并共同参与河北画院的创建。

他,就是张志恒,被法国卢浮宫誉为“中国当代山水画之父”的李家山水传承人。


今日(11月3日)下午三点,“河山有君,传统今朝”李家山水传承人张志恒艺术分享会在北京久藏美术馆举行。邀请张志恒先生走进北京久藏美术馆,与我们分享他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

笔下山水不染尘

记张志恒和他的山水画


张志恒,1947年出生于河北正定,196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9年毕业后留校,师从李可染、李行简、卢沉、周思聪等名师。20世纪80年代当选为河北美协理事,被聘为河北画院特聘院外画师。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北京当代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陈列馆、国家博物馆、北京展览馆及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展出、收藏出版有《张志恒山水画集》《张志恒作品精选集》。 


1965年的9月,张志恒告别文化古城正定,踏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开始接受美术专业系统学习。自此,半个多世纪,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中他都不忘初心,专心于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日日不搁笔,夜夜伴丹青,笔耕不辍,成果斐然。他的山水画山峰灵动、烟云秀润、江流清透、树木盎然,观之有平和宁静之态。以恬淡之心成就笔墨独到、意境优美的国画怡情山水.


一波三折,终圆少年梦


张志恒从小就喜欢绘画,那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看重的是上个好学校,分个好工作,捧上铁饭碗,而画画基本上等同于“不务正业”。他的中学老师还有母亲都反对他画画,希望他一门心思学习课程,继续上高中将来考名校。但绘画的激情一直在他的内心燃烧,对绘画的热爱从没有被外部的阻力抑制,他像中了魔法一样抓住各种业余时间画画,瞒着母亲课业之余练画,到县文化馆缠着美术老师学画,经常给文化馆的宣传栏画插图。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他萌生了考取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念头。他曾将这个想法告诉县文化馆辅导他的美术老师,老师一听他的想法就直摇头:你想考美院附中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每年从全国各地一共招30名学生,北京市15个名额,其余各省市区最多才录取15个学生。就凭咱小县城中学的美术教学条件,没法和北京等大城市的少年宫美术培训班出来的学生比。老师说得不是没有道理。但,张志恒还是铁了心要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这个决定是他听从发自内心的召唤做出的,也是他人生路口的一次艰难而又决绝的抉择。


由于他中小学时的成绩异常优秀,曾获得“双红学生”(一学期语文和数学分别考10次,每次都考100分)的荣誉,学校希望他继续读高中,以后报考清华、北大,不愿让他报考美院附中。这也使他的报考之路诸多坎坷:班主任故意拖延美院附中报考登记表的评语差点误了报考,美院附中托人捎来的考试通知被随意放在收发室,校领导扣压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给他的录取通知书……久久等不到录取通知书的张志恒,不得已做好了下乡插队务农的准备。


张志恒回忆自己报考美院附中和专业考试的过程,可用险象环生来形容。但等待美院附中录取通知书更让他备受煎熬。其他同学们都已拿到了高中通知书,可直到离入学报到仅剩一个星期,张志恒还不见美院附中录取通知书的影子。一天,当他黯然走出收发室时,看见校党委书记向他招手,走进办公室后书记从抽屉里取出一个信封交到他手中,他匆忙从信封里抽出信札,蓦然发现,这就是他望眼欲穿的附中录取通知书呀!那一刻,他几乎是泪流满面,心中五味杂陈。


一张薄薄的通知书,寄托着一个青年的梦想啊。


一番磨砺,求索觅大道


张志恒从小县城来到美院附中,与大多数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们相比,在对美术界的艺术潮流、圈内关系了解上有着天差地别。但是,回望贫困窘迫中度过的日子,张志恒比他的同学人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手捧录取通知书进入了美院,美好的绘画前景开始在他眼前展开,他决定全身心投入到绘画的世界里去。但就在他进入美院不久之后文革开始了,正常的美术教学中断。多少有才的年轻人放弃学业,多少美丽的梦想就此夭折。然而,张志恒没有消沉,他的绘画之梦也没有陨落。学校不是不上专业课课吗,那我就看老师画,我就看着学画画。虽然附中的前途扑朔迷离,但张志恒的学习从未中断。就是在这留校的短暂几年里,夯实了张志恒美术生涯的基础。


张志恒是幸运的,他的谦虚好学,他的沉稳厚道,赢得了老师的赞许,也使他知遇了忘年之交的恩师李行简和卢沉,挚友般的师生之情将他引入了迷人的艺术殿堂,影响了他的一生。卢沉教他素描和国画,他用心看老师作画讲课,也感悟着老师为人正直的高洁品格,还得到了卢沉妻子周思聪老师的悉心指点。李行简老师是李可染的得意门生,对张志恒的绘画天赋和勤奋谦虚的品质颇为欣赏,常常带他出去画速写,亲自教他国画山水和速写。周思聪是李可染的学生,颇得李派画风的精髓,对张志恒的指点弥足珍贵。


在美院附中的几年期间,这样难得的向名家学习的机会,为张志恒打开绘画眼界、攀登山水画高峰打下了关键的基础。他贪婪地接受着“李派山水”的滋养,国画水平在一天天的观摩揣摩琢磨中稳定而又迅速提高。


近乎苛刻的专业训练,严格的素描、速写、色彩学习,张志恒如饥似渴地在李可染、李行简、宋文治等名家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传统笔墨规范、东方审美意识成为他创作的底色,西方绘画的光感、雕塑感、开放性和整体性丰富了他的表现,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传统笔墨和现代构图完美融合的独特风格。


1998年10月,在卢沉和周思聪夫妇的说服下张志恒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人水墨画展,获得美术界纷纷好评,也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


从张志恒50多年笔耕不辍、笔山墨海的经历不难发现,他是属于“苦学派”画家,他不相信投机取巧会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不相信包装会制造出公认的艺术家。他始终相信,只有肯下“笨功夫”才能学到真本事,只有老老实实作画才是成名成家的正路子。


一纸烟云,妙笔生气韵


在张志恒眼里,这些山水画是他的梦,来自心灵深处。他明白绘画是个性化行为,不仅表达的是艺术家个人的气质、审美和学养,还折射出艺术家的道德修养、性格情绪。


他的作品宁静优美又具有诗意,清新脱俗又满目生机,充满了中国画特有的空灵和韵味,让人感到一种悄然涌动的美感。他的作品像他的性格,不事张扬不求怪异,感受不到狂悖浮躁的气息,看不到各种眼花缭乱的流行式样。他是一个画坛隐者,更像一个武林高手,内心稳定而强大,不愿意与那些招摇撞骗的人为伍,不屑于与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同行,他有着不媚俗的志趣与情怀,有着纯粹的审美取向与价值判断。


好作品,关乎技艺,更关乎画家的学识与底蕴。多年的诗书涵养,使张志恒的作品不追求强烈的视觉刺激,而是寻找春风细雨、山清水静的韵致。他喜欢到山水间写生,喜欢在大江南北寻幽探胜,注重表现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风土人情,力求准确生动地画出内心的感受。在大自然面前,张志恒自觉地完成由“视”向“识”的延伸与升华,就像荆浩《笔法记》中所说的"度物象而取其真",直探自然之美的本质,通过笔墨符号的演绎,达到理想化的、充满灵性的艺术境界。


张志恒的山水题材丰富,风景迥异。有雄浑苍茫的太行雄姿,亦有杏花烟雨的江南水乡;有大开大合气象的山水长卷,也有树翠水清的乡村小景…。他说大自然的美景变幻莫测,怎能用一种形式就描绘尽。他笔下的山水,重山挺拔峻秀,草木茂盛;村居白墙黛瓦,江水帆影;远处水云相接,缠绵不绝,一派秀丽,一片祥和,是能够怡情润心的山水之美。


张志恒的创作,包容性强,技法丰富,既妙合前人,又不失自家风格,注重画面风格和构成的多样性。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峰映衬、一带江水营造的深远意境;可以看到墨色交融、风帆点点带来的空濛悠远;还可以看到重山叠翠、风起云涌的雄浑景象;月下寒霜枯苇,冷逸孤寂的意境直扑人面;水乡绿意盎然,润泽清新的气息跃然纸上;北国雪景寒凝大地,千里山水为之一静。色彩变化自然,冷暖协调,淡而不薄,鲜活明艳中不乏温润朴厚,充满了浓浓的抒情意味。


张志恒在喧嚣中保持了心灵的宁静,在纷杂中保持了作品的干净,在世俗中保持了画家的情怀。他一直在攀登山水画顶峰的路上孜孜以求、默默前行,拓展着自己的美学视野和创作空间,为我们呈现了清新鲜活的山水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