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艺术家 > 艺术家语录 > 详情

资讯中心

黄馨胜 |“文风画脉,时代气象”久藏美术馆开馆暨当代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艺术家语录 发布于:2023-11-24

展览名称

“文风画脉,时代气象”

久藏美术馆开馆

暨当代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主办单位

燕郊高新区社会事务办公室


承办单位

北京久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河北久藏拍卖有限公司

山东久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北京靓涌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百草间(江苏)健康产业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悦珂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开幕时间

2023年5月18日10:00


展览地点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北大街102号

久藏美术馆


特展艺术家

孙其峰  邵大箴  华   拓  章   飚

江   枫  王海鲲  范   扬  雷甲寿

卢禹舜  寇月朋


特邀嘉宾

单国强  刘尚勇


参展艺术家

白   锐  常   欣  陈   明  柴发林

董玉新  杜学辉  陆   倩  方   增

范   立  黄馨胜  刘   钻  李   洋

李   伟  李   桦  连胜群  刘晨光

蘭   公  梅跃辉  彭国昌  任宝魁

单玉清  唐朝轶  童艳杰  吴泉棠

宛少军  王克勋  姚瑞江  杨   娜

杨   军  郑铁兵  赵   镭  张兰石

张秀明  翟健佐

(按照姓名字母排序)

策展人

秦   元  路文旭




黄馨胜,清华大学高研班导师,北京画院石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涉外经济学院教授,中国职业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草木皴”技法首创者,“诡异山水”第一人。1977年生于广西玉林陆川,毕业于北京画院高级研究生班。师从王文芳,石齐先生。在二十余年的艺术追求中,黄馨胜创造了“草木皴”画法,被书画界誉为“草木皴”画法首创者,其创作的山水画作品被称为“诡异山水”。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并获奖,同时被驻马店火车站等场所收藏。


论黄馨胜的诡异山水

文/李道临


解读黄馨胜山水作品的诡异性,首先需要撇清的是,他的山水作品跟那些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不合画理的山邪屋歪、重心偏离等格调低俗的恶趣不同。相反,黄馨胜山水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细腻温婉,意境幽远,神秘空灵。在他的山水作品中,我们透过若隐若现的月亮,朦胧晦暗的夜色,淅淅沥沥的风雨,不可捉摸游踪不定的氤氲,发着神秘幽光的小路和那些灵修者般的人物,介于寺庙与山居间的建筑,高大几乎遮蔽整个画面的密林修竹,柔和迷人的玄幻色彩和逆光而来召唤般神秘的光源,诸多要素的因缘际会,造就了黄馨胜山水作品的神秘空灵,处处透露出令人怦然心动心醉神迷不可言说的诡异性。黄馨胜的诡异山水作品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觉得存在诸多方面需要探究的地方。

可游可居自成世界,是中国山水画的特色,这种特色在黄馨胜的山水作品中得到完美体现。传统的山水画无论是“游玩”和“居住”都是在平面上进行,这个其实是由构图决定的。但黄馨胜山水作品的构图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跟传统山水画的深远、高远和平远都不一样,更像是三者的立体式建构,他几乎占满整个画面的构图,其实不单单是表现气势,更是为了向我们说明,在表面的事物之外,里面还有一个为我们所不了解的独立世界,因为这个陌生世界的存在,让黄馨胜山水作品的诡异性拥有了具象的空间。


此外,虽然他的每一个用笔,来龙去脉清楚,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健美而不粗壮,细密而不纤弱,他的着色也是中规中矩,不屑玩弄夸张的技法乱人眼目,但它们展现的效果,让他画面的每一个细小部分都仿佛拥有了自主的生命,虽然依然与整体息息相关,却有了自己独特的空间与生命气息。黄馨胜曾经说过,他创作的时候,物我两忘,完成后的作品一直跟他血脉相连。每当我们置身于他的山水画卷,都会心神迷醉不能自拔,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构图,盘丝密织,摘叶寻枝,层层无尽的表现手法,让他形成了我概括为“摘叶寻枝神秘空灵”的独特艺术风格和个人面目。


摘叶寻枝层层无尽何有了期?一如禅门之话头参究,绵绵密密无休无止,直至打破疑情,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才能亲见本来面目。摘叶寻枝正是体现了画家本人对于自己造化心源的追寻。疑情已起,绵密参究,期望有朝一日机缘巧合碰触机关彻底勘破。尽管有着或朦胧月色蜿蜒,或神秘的幽光闪现,或空灵的氤氲贯穿整个画面,但依然无法遮蔽画家本体上的暗晦不明。以指指月,月非是指。无论是画中召唤般神秘的光源,还是那个总是挥之不去若隐若现的月亮,无不是画家孜孜追求自己本体心源的象征。在黄馨胜那些充满诡异性的山水作品中,几乎不显山不露水,画面上只有草木、村居和人物,虽然神秘空灵,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迷醉,但总不能让人豁然开朗,朗朗洞彻,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说明。

因此,我认为黄馨胜在功参造化洞彻心源上未能达至大成之境,乃是他山水作品诡异性最为深层的思想根源。洞彻心源乃是最高的存在,只要摸着些门槛或走在道上,已经是天大之幸运。参究心源乃是画家的本分事,类似于黄馨胜表现本体困惑的山水作品,也偶有出现,如陆俨少的《云深不之处》和范曾的《松下问童子》就是这样的作品。范曾的《松下问童子》无论在构图、色彩、表现手法还有意境上,跟黄馨胜的诡异山水作品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但黄馨胜匠心独运的一系列诡异山水作品,不必借助别人诗词、典故和意境来造景,无论在创造力和表现力上都更胜一筹,更见功力!


我们在论及黄馨胜个人风格生成的时候,得到有益启示:一个画家风格的形成,应该是他在外师造化,以求证悟心源的过程中自然显现的。黄馨胜一直深信国画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他在某次的电视采访中一再强调,他追求的是真善美。作为中国首个举办裸画画展的画家,我们无法怀疑他的真诚。因此我认为他山水作品中的诡异性,是他自己真实境界的自然流露,并非主观故意和人为操作。外师造化,无非是为了证悟心源。在这里师造化只不过是悟道的手段与途径;拥有了个人风格只不过是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有了辅助自己悟道的工具。


近百年来,我们很多画家在师古人问题上,只是在师古人的技法,没有真正体会到这同时是在把握造化的法则,以便能够真正领悟自己的心源。等技法既成,几可乱真,在社会上也博得了一些声名,就开始玩弄技法,美其名曰创新,把某种技法当成自己的面目无限夸大,他们所谓的绘画创作,把艺术创作转换为艺术操作,毫无任何实际的精神内涵,充其量只不过是其个人自慰式的情绪发泄!近百年来我们很多所谓公认的国画大师也不免如此!石涛批评他同一时代的人:“知有古而不知有我也!”一直以来多少人错认石涛关于“我”的真义!认为“我”就是那个我们常说的自己,不知道石涛所谓的“我”其实是指造化本身,“我”的本义是决定、主宰、绝对等义,古人通常在哲学上使用,佛教三法印中“诸法无我”即是采用了“我”的本义。


石涛是个出家人,他绝不会错解佛教三法印的。今人由于错认,把师古人当成拾人牙慧,禁锢自我,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但是他们此举不知道毒杀了多少后学者的眼目,让他们从此误入歧途,断了慧命!


但得本莫愁末。神遇而迹化,只因中得心源。笔无定势,神到笔随。石涛甚至认为“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洞彻自己的心源,才能随心所欲而不越矩,在应缘接物{绘画创作}中,个人面目不欲求而自有,各种技法不用工而自成。即使在洞彻自己的心源上未趣大成,像黄馨胜那样,同样拥有自己的个人面目,气定神闲滋润自在。因此拥有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人面目,仅仅是起点,决不能等同功参造化证悟心源的终点而自误误人!

现在很多人鼓吹当代艺术,说什么世界文化一体化,要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黄馨胜虽然熟谙西方艺术的各种观念,但一直不为各种外在的东西影响,坚守国画的笔墨基因,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实在是难能可贵!西方世界自宣告上帝死后,各种观念和主义蜂拥,无非是要为个体的存在找到意义。而中国文人山水预设了天人合一的前提,个体存在的意义一直没有丧失。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中,儒家和道教视天人合一为当然,佛教虽然提出跳出三界六道自在解脱,但是佛菩萨们大悲普覆倒驾慈航,随缘度化众生,也不排斥天人合一的意旨。因此东西方价值观念南辕北辙,根本就没有接轨的可能。西方存在主义鼻祖之一的叔本华,曾经与我们东方接轨,他把佛教的“苦、空、无我”中的“苦”接回去,建筑他的哲学体系,至今影响深远。还有西方心里学家荣格,他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也是从佛教的法身观念接轨而来,而到目前为止,整个西方心理学界已经普遍接受了他的学说,没有办法超越。而大家熟知的立体主义绘画大师毕加索,他也想跟我们的国画接轨,并且亲自捉刀上阵画国画,由于他无法理解天人合一的境界,最后也没有办法接轨成功。


有人想请毕加索来中国,毕加索说中国有个齐白石我不敢来中国!只有像毕加索一样的观念大师,才能够真正懂得中国山水画的价值!因为作为在寻找存在意义中苦苦追求困兽犹斗的他,赫然在齐白石的山水作品中发现,西方已死的上帝依然活着,这是西方观念艺术再也无法到达的高度!我们应该感谢毕加索,没有他也许齐白石的山水作品在国人的眼中依然是个笑柄。


跟目前流行的各种艺术观念和主义相对,我们在这里提出证悟艺术的主张。我们坚信只有通过证悟的艺术才能找到存在的真义。因此,我认为中国文人山水画的现代化,就是传统化。复归我们真正的传统,就是要通过外师造化,以证悟自己的心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黄馨胜山水作品中的笔墨基因、其精神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没有乖离国画的传统,我认为他站对了脚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我期待着他的大成之期早日到来!


(作者为知名艺术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