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资讯 > 综合新闻 > 详情

资讯中心

解读郭熙《早春图》中的意境美

综合新闻 发布于:2024-07-08
作者:梁玉婷来源:大河美术报

  五代至两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郭熙作为该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出了一批经典的美术作品。其中,他的《早春图》已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在《早春图》中,郭熙用高超的技法,使观者进一步感受到“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如诗如画的早春意境。

  《早春图》中的构图以及笔墨技巧

  郭熙在《早春图》的构图上,没有遵循宗炳的镜面成像方法,而是运用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的方式。“高远”让我们感觉到山峰的奔放,如临高山脚下;“深远”使我们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会,变幻莫测;“平远”让我们的眼界开阔,心旷神怡。郭熙的这种构图方法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而且巧妙地表现出山水的自然美感和深远意境。高远、平远、深远的碰撞宛如一首充满节奏韵律的交响曲,让人耳目一新。

  在《早春图》中,郭熙用卷云皴来表现山石。该皴法动势如云,呈现出云滚浪卷的雄浑磅礴之势,石头的质感则坚如磐石、安如泰山,将破碎的短线和连续的长线巧妙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涌动的气氛。画面中,他用“蟹爪状”来描绘季节交替中的枯树,一眼望去,像是失去生命平凡普通的老树,但是细看,枯枝寒叶已经冒出新的嫩芽,让我们感觉到萧瑟寒冷的冬天即将逝去,早春气息马上要到来。

  《早春图》中亦诗亦画、险怪空灵的意境美

  郭熙曾用“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来描述画中的韵味。他的《早春图》正是对“春山淡怡而如笑”最直接的印证。画面的主题是早春,但是他并没有刻意运用跟初春相关的事物来表现画面的主题,而是选择了用隐喻而又独特的方法来增添春日的气息。例如,在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股清泉沿着山体顺势流下,如果是在冬日,河水完全是冰冻住的,不会呈现出缓慢流淌的感觉。郭熙正是以溪水漫流的方式,使我们体会到早春来临的景象。画面中的山川草木仿佛都具有一种生命力,像是沉睡了千年忽然被叫醒,有一种朦胧的光笼罩着所有的事物,向观者透露出一点点生命的讯号。画家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向大家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画中枯树冒出新芽,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韩愈的诗歌:“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早春的温暖唯有草木最先感受到。正如,张栻在诗中写道:“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画面中,游走在山间的旅人,并没有像寒冬时节的行人那样裹衣缩身,而是步履轻盈、身子舒展,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山腰上缥缈升腾的云烟,使山峰峭壁浸润其中,时隐时现。云山间勾勒出一道绵亘蜿蜒的曲线,正是对“春山早见气如蒸”的最好印证,在突出高山大壑磅礴气势的同时,又增添了些许灵动的气息。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在《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一诗中写道:“玉堂对卧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由此可见,郭熙作品中的意境真的是不一般。亦诗亦画,险怪空灵,将早春的气候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观之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